您的位置 >>教学研究>>正文
教研组活动检查反馈
发表日期:2019/12/21 16:12:46 出处:科技特色 作者:张渊 有2023位读者读过
教研组活动检查反馈
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,是提高教师素质,开展教研工作的主要阵地,是同学科教师提升业务素质的理想场所,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。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,将直接影响到教研活动的好坏,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。
一、认识教研组的功能
教研组在学校是干什么的?它起着什么样的作用?这是我们讨论教研组建设这一命题必须弄清楚的一个基本前提。
(一)研究功能。教研组是促进教师发展的第一平台,所有的教师教学研究都是从这里起航,因此教研组应该姓“研”不姓“教”。教研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,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,畅所欲言;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、教学方法、学情、学习方法等。对问题的研究与讨论,可能没有正确答案,但是通过经常性的研讨活动,教师的思维、兴趣与激情必然会得到培养与激发,教师的业务水平也会得到持续的提高。所以教研组必须营造学习、教研氛围,让新的时代理念,新的教育思想深入教师心中,使教师从中汲取营养并蓬勃成长。
(二)指导功能。教研组作为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、学习园地,还具有指导的功能。一方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、上课、教研等,另一方面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,从常规工作检查到教学质量把关都要落实到位。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共同研讨、及时解决,让本组教师切实感觉到教研组的指导作用。
(三)培养功能。我们知道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。这支队伍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。而培养教师的职能离不开教研组,教研组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土壤。教师的培养是教研组的重要功能之一。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,一些年轻教师不断补充到教研组中来。年轻教师的培养便提到议事日程。作为教研组,必须把培养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,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,成长发展的平台。让优秀的教师成为名师,使落后的教师成为先进,推动本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。
(四)服务功能。教研组是管理的基层单位,它同时也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,对上起着服务管理的功能,对下也更多地要尽到服务的职能,对全组教师服好务。作为教研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,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,为学校或上级部门评价与培养教师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材料,充分发挥其参政、议政等服务职能,这也是教研组的重要职能之一。
(五)管理功能。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,同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,教研组必须承担起管理本组教师的重任。教研组是一个小小的群体,要使它达到“1+1> 2”的整合效应,就必须充分地发挥管理功能,就必须让它完成“化学”反应,激励教师的潜能。从常规工作到教育教学对本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,帮助本组教师提高认识,自觉遵守劳动纪律,爱岗敬业,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。
二、教研组工作存在的问题
(一)现实问题
1、地位日益下降。有关调查显示,目前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里,教研组的地位正日益下降,逐渐“让位”于年级组与备课组。像语、数、外这样的大学科,因为人数比较多,地位下降可能还不甚明显,但是像史、地、生、劳技等这样的小学科,由于人数少,学科又不太“重要”,教师人员基本固定不变,其地位下降十分明显。总体而言,目前教研组似乎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。
2、功能逐渐弱化。教研组因为地位下降,其重要性与功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与发挥。教研组本应是教师成长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单位,它应该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梳理、指导与校正,是教师专业提高与师德升华的重要土壤。然而,目前教研组的应有功能正逐渐弱化。教研组的职责只是表现为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,教研组建设只是听取行政指令,随波逐流。只做不研,多做少研是教研组活动普遍的特征。教研活动的组织、教学计划的制定、教师个人教案的撰写等,缺少研究的成分;教师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和集体智慧。满足于日常工作的上传下达。布置工作任务,准备工作材料,督促工作落实,应付各种检查等。虽然同学科教师都在一个学校,但由于教研活动很少,本组教师集中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。偶尔一两次活动也到不齐,有些教师不是这事就是那事。教师的时间基本上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自身的进修、职称等所控制。教研组也是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,如制定计划、填写表格、学期总结等。至于研究、讨论、交流等活动根本无法开展。真正实效性的工作基本没有涉及。
3、活动流于形式。目前在很多学校,教研组也开展了一些活动,每学期开始与结束可以说有计划、有总结。但是,很多学校在学期中间开展的这些活动基本都是流于形式,甚至走过场。这样的活动基本上不是真正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,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,其实际效果则大打折扣。
4、内容过于单一。现如今的教研活动内容比较单一。一般地都是安排本组几位老师轮流上课,然后听课、评课,碍于情面,评课时基本都是优点多,缺点少甚至没有。可以说都不讲真话,也不愿意说实话。就这样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即使教研组长等相关教师发言也是蜻蜓点水,不着边际,甚至偏离主题。总之,每次教研活动可能“氛围”很好,彼此互相尊重,互相理解,友好相处,但没有实际内容。
三、整改措施
(一)明确教研组建设的目标
形成一个教研团队,提升学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,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目标。团队建设是现代组织学与社会学特别关注的问题,也是许多先进的企业和组织得以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举措。
第一,运用明确的目标凝聚团队,目标越明确、越具休,由此激发出的团队动力也就越大。
第二,培育共同的价值观,让教研组的老师们真正能够做到“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”。
第三,注意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,让教师把个人的命运与学校的未来发展捆绑在一起,与学校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。
第四,唤醒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,保持经常性的沟通。
(二)抓住教研组建设的始点
建立学科教研常规,营建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,是教研组建设的基本始点。
学科教研常规包括建立并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制度,可以按照“个人准备—集体研讨—修改完善”的流程,形成“四备”(初备—复备—细备—精备)的备课模态。具体地说,先由每一位老师深入钻研教材,搜集积累资料,精心编写教案,然后,又通过集体备课,进一步搞清教学重点、难点,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,分析学生情况,交流教学方法。此后再由每一位老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充实,并在教学实践后进行修正。这样做既统一了教学要求、教学内容、教学进度、作业布置、测试考核,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,同时又充分地发挥了每一个人的作用,实现了取长补短,优势互补,也有力地促进了每一位老师的提高。
深入开展课题研究,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教研组、备课组要有目的地、又计划地紧紧围绕学科教学、学科素养等问题确定研究课题,持续地开展学科教学研究。